走健康之路  选康邦生物

Choose Kangbang Biology on the Way of Health

品质  科技  服务

Qu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

台湾地区的农渔业经历了从“荣光”到“萧索”的转变,盛景不复当年,但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,仍然是发展之本。目前,台湾地区的农渔业发展面临相当程度的困境。两岸农渔业具有较强互补性,加强交流合作或有利于台湾地区农渔业突破发展瓶颈。

台湾地区农渔业的发展现状

台湾地区地处亚热带,气候温暖,雨量充沛,曾以农业发展为本,后随政经环境发展及时代变迁,农业不断受到冲击,逐渐式微,由产业的主角转为配角,因事关民生,仍是发展之重,尤其在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的县市。台湾农业主要集中在南台湾,像云林县、屏东县、彰化县、台南市、嘉义县、高雄市等,其中农业产值居首的云林县农业就业人口占四成,农业总产值(包括农、畜、渔、林)约为794亿(新台币,下同),农业产值约412亿,占全县总产值的51.89%。2016年台湾地区GDP为171200亿,农业产值为5137.6亿,约占3.0%。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%,近十年基本稳定。2017年,农产品出口总额49.81亿美元,占出口总量的1.71%,较2012年-2014年有所下降,其中农、畜、渔、林分别为22.34亿美元、8.52亿美元、18.04亿美元、91.8亿美元。台湾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大陆、日本、美国、越南、泰国、韩国、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等,其中从2009年大陆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,占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总值的30%左右,除2016年外,出口大陆农产品所占比例基本处于增长态势。大陆、日本、美国、越南为台湾地区四大农产品出口市场,占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5%左右。
在台湾地区,渔业在台湾农业中是仅次于种植业的重要产业。台湾渔业生产主要包括远洋渔业、近海渔业、沿岸渔业、海面养殖、内陆渔捞以及内陆养殖 6种。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,东临太平洋,西隔台湾海峡。全岛由大小共 86个岛屿组成,主要岛屿包括澎湖列岛、钓鱼岛列岛、兰屿、绿岛等。台湾地区具有长约 1700 km 的海岸线,所管辖的海域面积超过其陆地面积的3倍,并且有丰富的底层、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及虾蟹、贝类等生物资源。因此,台湾海域是历史悠久的优良渔场,鱼类及其制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32.1%,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为日本、泰国、大陆。渔业从业人员共计32.59万人,约占总人数的1.4%,高雄从业人员最多,约占17.67%。渔业是台湾地区的传统产业,从满足岛内消费需求、解决就业和出口创汇等方面考量,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;从未来粮食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经济发展及资源维护等方面考量,也具相当重要的意义。

台湾地区农渔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

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、经济形势的快速转变、经济国际化程度提升、岛内产业转型的发展,台湾地区农业的发展已失去昔日荣光,种植业与渔业都面临不同层面、不同程度的困境。
一是种植业方面,台湾农业面临较为严重的“小农”、“贫农”、“老农”及竞争力不足的问题,具体表现在:台湾地区面积为 36197.0520 平方公里,人口数 2300 万,而可耕地 808293 公顷,平均每个人的耕地面积只有 0.035 公顷,在世界国家或地区排名中相对靠后,并且因污染或人为因素的影响,耕地面积还有缩小化趋势,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,从而导致经营成本较高,小农经营的产量也很难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;农业经济增长率长年维持在1%-2%左右,2017年平均每户农业所得只有23.6万元,每个月每户平均不到2万元。农业竞争力衰退,农业收入相对偏低;由于农业生产环境较差、收入较低,对青年缺乏足够吸引力,台湾地区农业就业人口人数从1970年的168万人急剧下降到1990年的106万人,2017年仅剩55.7万人,其中15-34岁的台湾农民有5.9万人,仅占全部农民的10.6%,35-64岁的农民有40万人,占71.9%,65岁以上的农民有9.8万人,占17.5%。许多农业县市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,并被贴上“老、苦、穷”的标签,如高雄市、嘉义县等。农业的技术升级与科学研发面临人才缺乏、知识不足的困境;全球化的发展凸显台湾地区农业竞争优势不足的问题,农产品贸易(包括农、畜、渔、林)长期处于逆差状态,2017年逆差达102.10亿美元;农产品时常出现产销失衡的问题,导致农产品价格崩跌,农民损失惨重,生活缺乏稳定性。
二是渔业方面,除了整体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从业环境较差,危险性高,收入偏低,人才缺失等困境,还面临领域差异困境,主要包括:一方面海洋资源污染严重,渔业资源再生能力衰退。远洋渔业可捕海域面积大幅减缩,公海捕捞配额受限。因陆域注入的污染,海岸开发破坏、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,沿海、近海渔场的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下降,部分渔种资源面临枯竭。养殖渔业的可持续经营也因地层下陷、 水质污染和土壤碱化等问题受到严重制约;另一方面渔业“法制”层面的问题。台当局在杜绝非法渔业作业及渔船管理上,尽管修订了相关法规,如远洋渔业三法,但仍未取得实效,并且对于台湾地区渔船实际捕捞种类、数量及时申报、核实制度上,尚存在诸多改善的空间。另外,台日双方依据2013年4月10日签署的“台日渔业协议”成立“台日渔业委员会”解决渔业事务上的争议,但八重山群岛200海里“专属经济区”重叠海域未纳入协商范围,对此蔡当局没有效仿马当局派海巡舰护渔,导致渔民不敢去此海域捕鱼。台菲双方依据2015年11月签署的“台菲渔业协议”在进行渔业执法时,应避免使用暴力或不必要武力,但对于在双方“专属经济区”重叠海域属于“菲律宾主张邻接区部分”执法事务的争议,至今尚未得到进一步协商,台“渔业署”宣导渔民暂时避免进入此区作业,以免遭到菲律宾干扰及扣捕。

加强两岸农渔业合作有助于台湾农渔业发展突破困境

台湾地区农渔业面临的困境产业发展有自身层面的因素,也有政策层面,两岸关系层面及国际政治层面的影响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:
一是产业层面:农渔产业受到自然条件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甚重。产量出现较大浮动,易导致产销失衡。例如,高雄市的香蕉、凤梨等农产品盛产,产销体系不畅,从而导致价格崩跌。另外,食品安全、动物疫情等风波也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,农民收入风险提高。要突破瓶颈点,降低风险,需运用智慧,发展多元行销方式,建立科学、系统的产销运作体系,推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。
二是政策层面:台当局的农渔政策较空洞,缺乏落实力。一方面蔡英文参选时曾许诺照顾农渔民,但上任后并未在农渔业施政上着力侧重,即使大张旗鼓推出的“新农业施政”内容,也仅停留在口号层面;另一方面推行“远陆”区域发展路线,拒不承认“九二共识”,并借助推进“新南向政策”加速“远陆”进程。但由于“新南向政策”目标国家政治体制多样、地缘政治复杂,宗教问题严重,语言、文化多元,调研、协商难度很大,很难替代大陆市场。
三是两岸关系层面:台湾地区农渔业是民心工程的重点,也是受益于惠台政策最大的产业之一。第一,两岸农渔业领域互补性较强,多层次、多渠道的两岸农渔产品经贸合作长效机制,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农渔业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;第二,大陆秉持“两岸一家亲”的理念,希望加强此领域的合作,让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基层民众;第三,两岸农渔业合作多年,效果显著,并有相应的制度基础。为协助台湾农渔产品进口,大陆已陆续建立“绿色通道”,给予部分台湾水果、蔬菜和水产准入及零关税,也给予检验检疫的便利。第四,台湾农业发展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,再到产业经营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时期,现已进入了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,需要观光带动农业发展。两岸交流的发展对台湾地区观光业有着重要影响。
四是国际政治层面: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台湾地区农渔业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。全球化带来全球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,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,改变各国及地区农业竞争优势。由于台湾地区的小农模式导致农产品成本较高,在价格战中不具有优势。因此,台湾地区农产品应以科技研发与创新为基础,建构全球营销管道与品牌。

两岸农渔业合作 可助台农渔业发展突破困境

2018-11-26
0